父母先走出來,孩子才有希望

父母先走出來,孩子才有希望
心再堅強,也不要獨自飛翔

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

藝術治療就像一場探險 「感覺」很重要!


藝術療癒你我心-淺談藝術治療
原文出處請點我   

說到畫畫,你會想到什麼呢?
是班級佈置時畫的海報、美術課的素描作業?還是某一次表演活動時、用心製作的佈景,甚至是某一本充滿搞笑「手工插圖」的課本呢?對很多人來說,畫畫、塗鴉是小時候的娛樂之一。我們用歪歪斜斜,但樸實簡單的筆觸畫著自己和家人,畫著想像中的城堡、飛機或機器人。長大一點,我們發現美勞課的作品會被打分數,或者要學習某些的技巧。畫得「像不像」、「好不好看」,漸漸變成重要的指標,或是喜歡、不喜歡畫畫的原因之一。

繪畫是人類最早表達思想的方式之一
其實早在人類使用文字之前,就會透過繪畫將生活記錄下來。在那個文字和語言尚未成熟的時代,圖像可以鮮明的、直接了當的傳遞許多信息,例如狩獵的場景、獵物的數量等等。如今當我們看著一幅畫、一個雕刻作品、或是一張照片、宣傳海報時,甚至是一個電視廣告,除了感受作品的美感、知道它所傳達的訊息之外,如果稍加注足、細細品味,有時是否也多了一些聯想、一些觸動,或會心一笑呢?也許,這正是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想法或內心世界喔!



藝術創作可以表達人的想法和情感
時至今日,藝術創作的形式越來越豐富。當導演要拍出一部電影,需要透過演員的神情表現和鏡頭的轉換,來鋪陳出一個流暢的故事。同樣的,當畫家畫一幅畫,攝影師照下一張照片,也會透過各種顏色的選擇、不同的筆觸,或是佈景的安排,來告訴我們他心中的故事,以及他對這個故事的想法、安排。因此,即使我們不是畫家、藝術家,只是隨手畫畫,但是在創作的背後,其實都有蘊含了我們內在的心情、對某件事的想法,甚至是一些決定

以往我們習慣透過語言來表達自己,然而當這些內在的思緒透過創作的過程,以及完成後的具體畫面,甚至是立體的、可以觸摸的作品來加以呈現時,反而有個機會,從新的角度讓自己更具體、更清楚的去「看見」某件主題事件,去「看見」這個事件原來對我們來說是「長這個樣子」,甚至「重新發現」這件事情原來帶給我們很多以前沒注意到的感覺。

由於藝術創作的過程和作品,常常可以提供許多新的線索、新的角度讓人們探索自己、瞭解自己,因此在心理、教育領域中也越來越多人加以應用,進而形成了一種心理輔導和治療的方式,就叫做「藝術治療」。這是在一個安全、私密、不批判的環境,以及彼此信任關係之下,透過創作來幫助人們深入探索想法、情緒、人格、潛意識、生理發展狀態、自我成長的一種方式。國外有些企業、公司,甚至會請專業人員在員工培訓時引導員工繪畫,來做為了解員工個人特質、優勢能力的一種參考。

創作的過程和看待創作的角度,比分析內容更重要
當然,分析一個作品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。不同的顏色、線條、形狀、大小、主題等等,都可以代表一些特別的意義,例如紅色可能象徵著熱情,也可能象徵著衝動;藍色可能代表自由,也可能表示憂鬱。雖然在資訊發達的現在,可以透過網路及書籍中取得這些基本的知識,但也讓許多人有了相同的疑問:人真的可以這麼簡單的被解釋、被分析嗎?要怎麼進一步判斷或是確認真假?即使是心理學領域的專家,也可能因學習不同的心理學理論,而有各自有不同的主張。

因此,客觀的分析創作的每一筆、每一畫,固然是一種作法,但回到創作過程中我們的心情如何、整個作品給人的「感覺」是什麼,以及聆聽創作者對這作品的解釋,其實是更加重要的。

藝術治療就像一場探險。希望能透過一個在安全的環境中去發洩情緒、表達自己的機會,去發揮創造力、想像力,試著敞開心胸隨意揮灑、甚至完全的塗鴉、亂畫,然後以各種不同的角度,去探索、猜想,甚至品味一些「沒有意義中,可能藏著的意義」,進而邁向自我統整和成長之旅。閒暇之餘,不妨也拿起筆來塗鴉吧!說不定你也會藉此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喔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